即便知道希望渺茫,克萊斯特上將還是調了一個裝甲師希望能渡過第聶伯河返回西岸。
克萊斯特上將有這個想法是正常的。
這一方面是克萊斯特上將抱著一個僥幸的心理,萬一蘇軍在第聶伯河上的防范和偵察不足,一個裝甲師就能在他們反應過來前渡過第聶伯河。
另一方面,則是西岸的戰事太重要了,那關系到第1裝甲集群乃至整個南方集團軍群的后勤補給題,如果被蘇機械化第9軍切斷,很可能會導致整條防線的崩潰。
于是,第29裝甲師就在克萊斯特上將的命令下調頭返回第聶伯河。
地點是在克列緬丘格下游的戈羅季謝,渡河時間是在夜晚。
這么選擇是因為克列緬丘格的浮橋太過明顯了,克萊斯特上將相信它們已經在蘇聯人的監視之下。
夜晚渡河則是為了掩蔽,在這一點上德國裝甲師還擁有主動權……基輔以南的第聶伯河延綿數百公里,德裝甲師可以任意選擇一段搭建浮橋渡河,甚至還可以任意選擇時間,按理說蘇聯人很難防范。
克萊斯特上將是這么想的:如果這個裝甲師能夠成功渡河的話,那么它們就能夠配合西岸的德軍步兵構筑防御,或者可以利用德軍坦克優秀的機動性沿途騷擾蘇機械化第9軍。
后者是德軍常用的戰術,這有點像古時成吉思汗使用騎兵的戰術。
蒙古騎兵總兵力不過數十萬卻能縱橫馳騁打下有史以來最大的疆土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總是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在敵人步兵周圍進行騷擾,充分發揮“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原則,直到敵軍變成了一支疲軍、亂軍時才乘勝追擊一戰而勝。
德軍機械化部隊也是如此……事實上,其“閃電戰”的戰術就與蒙古騎兵深入敵軍腹地長途奔襲作戰的戰術十分相似。
這也是德軍坦克重視機動性的原因之一:“三號”坦克的重量足足是蘇軍輕型坦克T26的兩倍,但速度和越野能力卻比T26出色得多。
所以,重點就在于這個裝甲師能否渡過第聶伯河。
為此克萊斯特上將還親自做了一些布署:
首先,克萊斯特上將在克列緬丘格兩岸布署了兩個炮兵團。
炮兵團的作用是什么就不需要多說了,它們構成交叉火力一左一右的封鎖住克列緬丘格上游,使蘇軍的淺水重炮艦無法通過這里。
其次,就是命令飛機增加克列緬丘格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