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夫里洛夫少校的部隊當晚就以333團的番號被編入西南方面軍步兵第27軍,他們奉命駐守莫吉廖夫筑壘地域北側(編號:12號)。
所謂的“斯大林防線”就是由幾十個這樣的筑壘地域連接在一起的,全長1200公里,從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峽一直到南部的黑海沿岸。
這些筑壘地域不是一個簡單的戰壕或坑道,它是由鋼筋混凝土構筑的堅固的防御工事,正面墻壁有1.5米厚,裝備有馬克沁機槍和37MM火炮,防御縱深1到6公里。
第333團首要任務就是熟悉筑壘地域。
負責協助他們的是原本駐守這里的一個連,指揮官是阿夫杰耶維奇大士,一個有些木訥的中年人,不過他駐守在這里長達兩年之久,對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
因為他嘴上留著兩道大胡子,所以士兵們都稱他為胡子大叔。
“彈藥庫在東面,我們可以通過三道交通壕將彈藥不斷的送到前線的碉堡里!”胡子大叔指著地圖向士兵們介紹道:“碉堡是雙層的,下層是防空洞,不過我認為他沒有多大的用處……”
“為什么?”有士兵問。
“因為你們躲在里頭的時候,敵人就會把炸藥包從射孔里塞進來!”
……
舒爾卡幾乎沒有在聽,他腦袋里一直在想著往后該怎么辦
按理說,由這么堅固的筑壘地域連接成的防線足以抵擋住德軍坦克的進攻。
問題就在于這道防線還沒有完工。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蘇聯戰略方面的問題,他們更崇尚進攻而不是防守,所以在構筑這道防線時總是一拖再拖,從1928年動工起十幾年的時間也只是建成個大慨。
其次就像之前所說的,蘇聯與德國瓜分了波蘭將防線西擴,這直接使這道防線于1939年停建。
再次,就是蘇聯人的戰術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以為敵人進攻的主力還是步兵,于是防線的工事里使用大量的馬克沁機槍,只有少量的37MM反坦克炮,76MM反坦克炮更是鳳毛麟角,而且還是從舊的坦克炮塔上拆下來的。
其結果是,防線在面對成群進攻的德軍坦克時往往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德軍在坦克的掩護下往前推進。
“舒爾卡!”這時阿加塔出現在門口并輕聲叫一聲,示意出去。
舒爾卡瞄了瞄前方的普卡雷夫,現在原則上是不能開小差